也是在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不能總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從國家領導人到國家部委再到地方政府,都將科學儀器放在了重要位置。
從2011年起,中央財政撥款成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科技部和財政部啟動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該專項強調面向市場、面向應用、面向產業化。各地也在國家的統一協調和支持下聚焦高端科學儀器產業的發展,建設科學儀器產業園。
建立國產儀器應用中心,建立儀器測評中心,舉辦高端用戶與國產企業供需對接會……“這些舉措,就是為了促進國產儀器創新和發展,形成進口可替代名單。”吳愛華說。
“中國開始成為世界的前沿科學中心和高品質生產制造中心,這是我們的產業升級機遇。”付永強看到,國內的儀器需求也越發旺盛。國儀量子去年開始就在與一家知名家電企業合作。此前,這家企業只在中央研究院配置了電子顯微鏡,現在,他們工廠生產線上也逐步開始配備電鏡。“全球60%以上的電子加工產業都在中國,如果給每條產線都配置一臺電鏡,這個量就非常大了。”
當然,越是在起風時,就越要清醒和冷靜。
“市場需求是一把雙刃劍。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翅膀鍛煉得更強壯,才能飛得更穩健。否則,要是辜負了用戶,信任就很難重建了。”何偉說,國產儀器必須踏踏實實,把市場搶回來,把技術做起來。
劉文玉知道,國際公司會調整他們的策略。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選擇在國內建廠,以規避某些限制性要求。未來,他們或許也會降價。就算整機不掙錢,靠著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國際公司仍然能靠服務掙錢。
這一切讓劉文玉有一種緊迫感:“在五至八年內,如果國產儀器不能在性能參數、穩定性和服務上獲得很大的提升,很可能將來依然被國外公司壟斷。”
尋求“推一把”的動力
不能光靠企業單打獨斗,需要國家繼續扶持
但也不能理想主義地認為,靠著企業自己單打獨斗就能出頭。
借鑒國際巨頭的成長經歷,儀器企業的發展,要借助各方的力量:要有政府支持,要有資本注入,要有產學研的緊密合作,要有產業格局的升級調整。
高精尖的科學儀器,有科研項目的支持。但大量國產儀器企業聚焦的產品,其實處在中端。
這些企業其實面向最為廣大的國產儀器用戶。“我們可以一手抓‘高精尖’,一手抓量大面廣的通用型儀器。”劉文玉說,如果基礎做不好,國內企業被國際企業打趴下,一段時間后,廣大用戶仍必須出高價買通用儀器。“希望國家可以給儀器企業稅收減免或者財政補貼,讓他們能更從容地把資金投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劉文玉坦言。
何偉則建議,可以效仿起步時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直接對國產儀器消費者和生產者進行補貼。補貼,可以減輕儀器企業的資金壓力,并成為助推用戶購買國產儀器的動力。“有了一個小動力,很多事情可能可以發生很大的轉變。”
他把這種支持方式比喻為拐棍。“幫我們快速站起來,往前沖;以后慢慢地,我們靠著自己努力就能脫拐。”
采訪中,多家國產儀器企業負責人共同提到了一個現實問題——同一舞臺,不同負重。
根據相關政策,研發機構采購進口科研儀器可以免稅。雖然我國也出臺了《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管理辦法》,但據相關人士透露,這需要研發機構購買儀器后再申請退稅,執行起來程序較為煩瑣,且對國產儀器企業來說,負擔并沒有減輕。
“進口儀器的免稅,實際上打擊了國產儀器,也削弱了國產儀器的性價比優勢。國產儀器能否跟進口儀器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國產儀器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提出了幾乎一致的訴求。
至于用戶對國產儀器的信任,則必須通過實踐去逐步建立。
6月下旬成立的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就是要把國產儀器用起來,為儀器設備提供驗證和評價,為儀器生產廠商提供應用示范場所,反饋使用信息,提升儀器性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