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的研發是一場馬拉松。那些歷史悠久的國際公司,都是專業選手,而且已經上路。有人形容,國產儀器公司,還正在活動筋骨,想要在短期內實現追趕,挑戰巨大。]
以數量計算,我國核磁波譜儀、液質聯用儀、X?射線衍射儀國內供貨量占比分別為:0.99%、1.19%、1.32%……
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在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成立。(中國農科院供圖)
6月下旬,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的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韓立用一張圖表展示了我國高端科學儀器現狀——多種科學儀器基本被國外廠商壟斷,某些類型的儀器國內廠商市場占有率甚至趨近于零。
前不久,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科學儀器的研發是一場馬拉松。那些歷史悠久的國際公司,都是專業選手,而且已經上路。有人形容,國產儀器公司,還正在活動筋骨,想要在短期內實現追趕,挑戰巨大。
但情況正在改變。
“國產儀器的發展迎來了新春天和大風口。”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吳愛華判斷,“再給國產儀器多點陪伴和時間,問題會一點點解決的。”
一點點打破市場壟斷
當國內產品做起來,國外儀器的傲氣也會被打下來
科學儀器,被稱作科學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吳愛華介紹,2018年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顯示,在原值超過5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中,國產品占有率為13.4%左右。
儀器行業,體量不大,卻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分析儀器為例,2019年,我國分析儀器行業規模為350億元。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商業部國家標準局出過一份報告: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只占工業總產值的4%,但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達到66%。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主任韓玉剛強調,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也是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形式,還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若對進口儀器依賴過強,一是有風險,科研工作會受制于人;二是儀器用戶要花大量資金,購買高價產品。
“幾乎99%的科學儀器類電子顯微鏡市場份額被全球五家公司瓜分。”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偉介紹起他熟悉的電子顯微鏡領域。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20年,這類產品的全球市場銷售額在35億美金左右,在國內銷售額約為60億元人民幣。但即使是最頭部的國內公司,也只能從這塊蛋糕中分到1%到2%。
聚束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世界上少數幾家能夠獨立設計和生產高端場發射電子顯微鏡整套系統的高科技公司之一。“這種收入不能支撐高端儀器公司的發展,我們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就高達三四千萬元。”何偉坦言。
吳愛華介紹,2018年,我國光學儀器、電子測量儀器、試驗機和實驗分析儀器進口額為217.3億美元,約合1396億元人民幣。以高效液相色譜儀為例,調查顯示,國內有廠家幾十家,北美6家,歐洲3家,日本3家。但國產品占有率僅為20%,80%依賴進口。
“總體來看,國內儀器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基礎薄,缺少明星企業,近80%為小微企業。而從收入規模來看,我們沒有排名全球前列的儀器企業。”吳愛華說。
并非沒有好消息。
海能未來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文玉是儀器行業的“老兵”,在這個行當工作了36年,且曾在國際儀器公司日本島津干了17年。他能感到,近十年來,國產儀器行業在變化:民營企業多了,海歸高端人才創業多了,資本運作也變多了。
一批優質企業已經脫穎而出,跟第二、三名甩開了差距,且能與國外企業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