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應集成智能傳感、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全流程污染物產生、排放與碳排放的追蹤、分析、核算,推動企業環保智能化聯動管理。
(三)創新技術要求
1.先進制造技術
在傳統制造技術的基礎上,吸收機械、電子、材料、能源、信息和現代管理等多學科、多專業的高新技術成果,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地生產。
研發設計技術:應用創成式設計、虛擬設計等數字化設計技術,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協同研發設計和驗證優化。
生產制造技術: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應用智能感知與數據采集、多源異構數據集成、復雜控制與調度、人機協作、精益管控優化、預測性維護、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等,實現制造過程的協同與優化。
管理服務技術:采集生產、財務、管理、采購、銷售和消費者行為等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實現對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銷售等環節智能決策服務支持。
通信網絡技術:采用5G、工業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制造裝備、傳感器、控制系統與管理系統等的廣泛互聯與高速傳輸,實現與工廠內、外網的互聯互通與業務協同。采用標識識別技術,實現工廠內外數據流通、互認。
其他先進制造技術。
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
圍繞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合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大數據存儲與分析技術: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處理與應用技術,從海量復雜數據中挖掘有用信息與知識,實現數據規劃、預處理、存儲、數據挖掘、可視化和智能控制等。
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嵌入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智能語音處理、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等技術,實現制造系統關鍵要素、生產環節的自感知、自決策、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
數字孿生技術:建立智能工廠的數字孿生體,并基于運行過程中采集的動態數據形成閉環反饋和優化,全面提升智能工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工業互聯網技術: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的集成、分析和挖掘,支撐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應用。
其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
(四)創新模式要求
1.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通過模塊化設計方法、個性化定制平臺、個性化產品數據庫的不斷優化,形成完善的基于數據驅動的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營銷、供應鏈管理和服務體系,快速、低成本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顯著提升。
2.網絡協同制造
建有網絡化制造資源協同云平臺,具有完善的體系架構和相應的運行規則,實現制造資源和需求的有效對接,企業之間創新資源、設計能力、生產資源實現合理調配、協同互補,滿足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管理與服務。
3.遠程運維
利用網絡采集并上傳設備狀態、作業操作、環境情況等數據,建立智能裝備/產品遠程運維服務平臺,并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向用戶提供日常運行維護、在線檢測、預測性維護、故障預警、診斷與修復、運行優化、遠程升級等服務。
4.共享制造
建立制造能力交易平臺,推動供需對接,將富余的制造能力通過以租代買、分時租賃、按件計費等多種模式對外輸出,促進行業內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
5.用戶直連制造
通過用戶和企業的深度交互,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定制設計、柔性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等,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
6.其他創新模式
其他智能制造創新模式。
二、績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