輟學創業
周立功一直渴望得到深造,就在1992年機會到來了。國家選拔各地省以上的先進工作者去中國紡織大學(現在的東華大學)學習,周立功很幸運地入選了。他在學校里學習自動化專業。就在此時,ATMEL公司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顆集成了Flash的單片機AT89C51。像一眼定終身一樣,在上海市福州路附近的商店看到這顆芯片的周立功,頓時熱血沸騰,“我覺得這顆芯片代表了未來單片機的方向,機會來了我要去創業。”
蓋茨、扎克伯格這些人都是輟學開始創業的,周立功也是如此。他二話不說就遞交了退學報告。機不可失,周立功感到這是未來智能化的起點。經過仔細調研,他發現賣單片機和仿真器的人都不懂技術,而懂技術的人又不愿意下海,這就是屬于他的機會,于是周立功東拼西湊了2萬塊去廣州開始自己的事業。
何立民教授建議周立功通過技術帶動單片機的銷售,于是周立功就自己開發了多款基于單片機的產品。TCL、僑興等這些現在的巨頭,當時都成為他的客戶。他的第一個單子是為一個客戶做的電子秤提供技術支持,緊接著做了一個銀行監控產品的客戶,訂單數量是1萬片,一下就掙了50萬元。
第一桶金就這樣來了,讓周立功更堅定了用技術創造價值的理念。回看當時的創業經歷,他一個人站柜臺,吃住都在店鋪里,因為買了個8000多元的電腦,錢都沒剩下多少了,但艱苦奮斗也造就了日后的單片機大王。
順勢而為
一個人最后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個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能不能順勢而為。生意做得紅火,周立功自己并不如意,因為原廠的一些銷售策略,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持。事業要更進一步,他需要一個真正的合作伙伴。
對市場上各種產品進行仔細對比后,他發現能把單片機做得最好的都是模擬電路技術很強的公司,當時就有ST和飛利浦(后來分離出NXP)公司。ST做的是自己的內核,飛利浦做的是8051內核,而中國的單片機教學也是以8051為基礎的,兩者非常契合。但是飛利浦當時對中國市場并不重視,產品定價高,沒有樣品,連交貨也難。
周立功就去找飛利浦商談,憑借誠懇的態度和扎實的技術功底,終于敲開了合作的大門。這其中有個細節,1999 年5月,飛利浦半導體公司高層邀請周立功去上海洽談是否有意代理LPC700單片機。出發前5天,周立功才拿到用戶手冊。為搶時間,他一邊寫商業計劃書,一邊與大家翻譯用戶手冊,同時排版和貼圖,每天只休息3~5 個小時。第 5 天,當他趕到上海東亞富豪酒店,將整齊的材料放在來自飛利浦公司的2位高管面前時,周立功的激情和速度使大家產生了共鳴。包括吃飯的時間在內,僅僅只洽談了2 個小時,雙方就達成了合作關系。事后他們告訴周立功,就是因為他的專注和與眾不同的個性打動了他們。
回顧當年的決策時,周立功講了個故事:一個業務員去島上賣鞋,回來后寫了個報告,說島上沒人穿鞋,所以無生意可做。“飛利浦就是光腳的,我就是賣鞋的人,他不了解中國市場,我就給飛利浦信息,最后達到雙贏。”
與飛利浦建立合作關系后,周立功就開始大展拳腳,把飛利浦當自己的品牌來經營。他深入各行業調研,按行業特點設計解決方案。他抓住市場機會,采用打包銷售的模式,不僅提供便宜的專用編程器,還提供免費的中文資料和技術支持。他組織頂尖專家在全國10大城市進行巡講,吸引上萬人參會。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周立功通過堅持,加上模式創新,把飛利浦推上了中國單片機市場的頂峰,也讓自己的事業登上新高度。在市場從8位轉向32位,由51內核轉向ARM內核的大潮中,周立功也順利站上了潮頭。
一般人可能就此打住,但對技術的熱愛,促使周立功繼續對公司進行技術升級。他的公司從技術方案解決供應商,逐步轉型到能獨立自主開發軟硬件相結合的產品,相繼推出了模塊、板卡和測試儀器。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產品進行了增值,獲得了很好的利潤,同時技術積累的經驗也用來支持客戶。“我們很自然地脫掉了純產業分銷的帽子,變成了一個有技術背景的供應商。”
專業專注
“做企業就像磨豆腐,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是周立功反復打的一個比方,也是他自我反省后的總結。從2007年開始,公司發展非常迅速,“我們開始有點浮躁,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于是周立功決定全面出擊,代理的品牌大幅增加,單在嵌入式里面,ARM也做、X86也做。“這就造成了資源的缺乏,人才不夠精力不夠資金也不夠。”很多方向都走不通,最后只能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