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教訓也讓周立功明白了作為一個企業家,最重要的是會做取舍。“我們很多失敗的方向是被員工綁架出來的,有些優秀人才想干出成績來,我們愛惜他的才華,就給他單獨開辟一個方向,但最后往往失敗了。”周立功說,“現在我們就要求所有的人都圍繞公司的戰略來做,如果不執行就請離開。你再厲害,我們也覺得不合適。”
客觀地說,周立功的擴張一直都沒有背離自己的核心業務。以單片機為核心,向臨近的領域擴張是不變的戰略。客戶買了單片機,就需要開發工具,周立功就提供開發工具,需要模塊就提供模塊,需要板卡就提供板卡,做產品還需要測試就提供儀器。整個業務發展邏輯非常明晰,用周立功的話說,就是“圍繞核心,把圈圈畫大”。
值得一提的是研發測試儀器,特別是高端測試儀器,是周立功領導企業完成的又一次飛躍。他一直對中國在國際儀器領域的集體失語有切膚之痛,當時曾在美國發誓,如果不搞出能夠與跨國企業競爭的高端儀器,就絕不再踏入美國半步。但是從立項到儀器發布,10年中遇到的困難,則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如果不是周立功的執著和把控,項目可能早就夭折了。好在付出終有匯報,致遠電子的500M帶寬示波器和其他高端儀器已領先同行。
寬嚴相濟
周立功在很多單片機從業者心中就是一個偶像,他在全國高校舉行的巡回演講,他撰寫的60余本技術專著,都讓他擁有眾多粉絲。周立功公司的很多員工都是當年的“粉絲”,被他身上的技術光環和人格魅力吸引到公司。致遠電子研發副總經理劉英斌就是其中一位,當年他在佛山工作,去周立功網站查找資料,多次交流后被周立功邀入公司。致遠電子Z-Lab研究院工程技術總監張波,在西安郵電讀書的時候,因老師推薦去周立功網站查資料知道了周工,又因為聽了周立功在學校的演講,畢業后加入了公司。
周立功給予年輕人很多機會,即使犯了錯誤,他也不輕易去追究。張波講了一段當年的往事,“在公司的信息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的時候,有人拿走了公司的研發成果,去外面和別人一起賺錢。因為證據確鑿,如果在法律上進行追究,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周工沒有這樣做,他還是非常寬容的,沒有繼續追究。”但在工作細節上,他又非常嚴格。“周工是技術出身,根本沒法跟他打馬虎眼。”特別是在公司的技術文檔方面,周立功結合自身的經驗,定出了嚴格的規定。“新來的員工寫文檔,第一次出了問題,會給你指出,要是第二次還出了問題,周工就會認為這個人不行。”
周立功公司的技術文檔都有專業的規范,張波稱,“我們的文檔規范就是電子行業廣大中小公司的標準模板,很多公司拿去當范本。” 嚴格能培養個人的好習慣,要全面發展還需要良好的制度。周立功在公司設立了攀登計劃,“銷售、市場、PM各個方向,包括工程師,組成很多團隊來學習,有高層的領導參與管理培養他們。我們通過攀登計劃培養普通的員工,使他們變得更優秀更卓越。”
有了這樣的人才培養機制,很多年輕人已經在公司脫穎而出,挑上了大梁。
遠大理想
從事嵌入式行業多年后,周立功心中萌發一個很大的夢想:打造一個工業智能物聯生態系統。他對整個行業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盡管很多電子企業投入巨資,不遺余力地組建龐大的開發團隊。當產品開發完成后,從原材料BOM與制造成本角度來看,毛利還算不錯。當扣除研發投入和合理的營銷成本后,企業的利潤所剩無幾。
研發成本大多耗費在重復勞動上,上千種MCU、大量的片上外設、眾多的外圍器件,操作方式不盡相同。由于缺乏平臺化的技術,即便相同的外圍器件,幾乎都要重新編寫相應的代碼和文檔并進行測試,所有的應用軟件很難做到完美地復用。
周立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用共性和差異性分析的方法找到了解決之道。他認為,不管是基于何種內核的MCU,也不管是哪家公司的OS,其設計原理是一樣,只是實現方法和實體(硬件和程序)不一樣,但只要將其共性抽象為統一接口,差異性用特殊的接口應對即可。
因此就誕生了AWorks OS,一個IoT智能物聯生態系統。AWorks制定了統一的接口規范,并對各種MCU內置的功能部件與外圍器件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因此無論選用的是ARM還是DSP,以高度復用的軟件設計原則和只針對接口編程的思想為前提,則應用軟件均可實現“一次編程、終生使用、跨平臺”,顯然AWorks給用戶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