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東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褚君浩長期從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在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和鐵電薄膜材料器件物理等方面做了系統的有國際影響的研究結果。研制成功PZT和BST鐵電薄膜非制冷紅外探測器并實現了熱成像。近年來主要從事新材料新結構高性能新型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研究。
傳感器助力智能化發展
人類借助感覺器官獲取信息認識世界,機器則通過傳感器來完成對事物的記錄。傳感器相當于是機器的感覺器官,通過完成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控制等多重要求,幫助實現自動化。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傳感器,比如智能馬桶蓋,里面有熱傳感器、光傳感器,火險報警、人體感應燈、觸摸屏、自動感應門等。
褚君浩說,任何一個有溫度的物體都會發出熱輻射,也即發出紅外光。雖然肉眼不可見,但能通過紅外傳感器看見。而半導體材料中紅外響應最好的是碲鎘汞半導體材料。他帶領團隊首次發現了碲鎘汞帶間躍遷本征吸收光譜,并獲得了國際上最完整的數據,這相當于為紅外探測材料研發樹立了一個標準。褚君浩說,紅外傳感器有三大功能:第一,可以看清目標物的空間分布,黑暗環境下也能觀測。第二,可以獲取目標的熱像,看到物體的溫度分布。第三,可以看到目標物的譜像,就是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的光譜。
褚君浩說,現在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階段,其總趨勢就是智能化,傳感器是智能化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有了好的傳感器,就能握緊核心技術,再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把傳感的信息傳出去加以分析,進而達成多功能集成化、無線通信化、柔性化、微型化。他認為互聯網技術里面有三大支柱,一個是動態感知,能夠實時得到信息,靠傳感器。第二個是智慧分析,能進行模型分析和大數據分析。第三個是自動反應,構成一個智能化系統。
褚君浩稱,動態感知主要依靠傳感器和芯片,比如我們對地觀測和探空探測,都是依靠動態感知的傳感器,實時得到信息。而在動態感知之后,就是如何智慧分析。他表示,“我們處在波動世界的大數據中,有機械波、電磁波、引力波,它們有頻率、強度、位相、偏振等特征,對大數據的分析非常重要,這需要智慧分析。而智慧分析主要依靠模型分析和大數據分析以及智能芯片。”第三個就是要自動反應。現如今我們有基礎信息平臺,有互聯網、物聯網、集成電路、芯片技術、通訊5G技術,能大大提高自動反應。他同時表示,未來的高性能傳感器,需要實現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集成度、更智能化的應用。
學科交叉推動向前發展
褚君浩說,科普不是小兒科,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科普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要使科研與科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讓非專業人員看得懂,又讓專業人員覺得新,讓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科學進展和發展方向,為科學研究培育社會土壤。他認為,科普工作者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職科普人才;第二類是科學家;第三類是兼職科普志愿者。
褚君浩認為,“只有在學科交叉的過程中,才能推動科學向前不斷地發展。”這就需要打破大眾對于科普的一個固有印象——專業人士是科普的傳播者,社會大眾是科普的受益者。事實上,科學家同樣也是科普的受益者,高端科普是科學發展的搖籃。整個社會要大力培養科普人才;未來高校可以多開設科普專業;社會上也可以多引導科學家和專業人才積極從事科普工作;政府可以出臺對科普人才的激勵政策,更好地推動新時代科普人才工作和科普事業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對于年輕人,褚君浩說:“青年一代需要閱讀,修煉自己的軟實力,修煉自己的科學品質。”他希望年輕人能像小草一樣在陽光雨露中蓬勃生長,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能像小草一樣頑強不屈。科學研究是一條艱辛而令人著迷的路,歷盡艱辛,才會因豐收而擁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文/王慧蘭)
褚君浩院士和學生在一起
褚君浩院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