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人才成長的創新生態。人才培養體系的變化需要有相應的教材體系、實驗培養體系作配套,不僅要增加理論、實訓課程,而且要從思維方式上對教學評價進行重塑,涵養優良的學術生態。同時加強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互動和交叉,打造大學企業創新雙引擎。
華中大開展了交叉與戰略前沿學科提升行動。營造鼓勵學科交叉創新、協同發展的環境,形成了“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等系列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同時大力推動產教融合,通過與企業協作建立完備的創新鏈條。目前,學校投資過億元打造工程實踐創新中心,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新實踐課程體系,解決了產教脫節的問題。
第三,依托工科優勢與特色學科,采用本碩博貫通模式,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體系已從本科教育延伸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除了和企業聯合外,高校自身承擔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與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載體。
學校目前建有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兩座國家大科學裝置,同時還建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相繼落地。這讓學生在提出學科交叉問題后,通過現有條件設施就能快速切入研究,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平臺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三、提升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瞭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應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體系建設?
尤政: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我們將深入開展有規劃、有組織、有質量的科研,提升學校服務國家發展、承擔國家使命的戰略能力。
第一,在戰略方向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真問題。學校發布了《華中科技大學“十四五”科技創新白皮書》,出臺了基礎研究、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創新等三大計劃。在基礎研究上,拓展人類認識自然的邊界,爭取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交叉研究上,以解決真問題為出發點,探索交叉研究激勵機制,創造科研競爭新優勢。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敢于“揭榜掛帥”。
第二,在戰略關鍵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平臺優勢。一是聚力爭創國家實驗室,推進湖北光谷實驗室實體化運行,發揮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優勢,加快爭創光電子國家實驗室,同時搶抓一批國家實驗室武漢基地建設落地。二是穩步抓好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扎實推進脈沖強磁場二期優化提升項目建設,保障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的驗收,爭取早日正常運行。有序推進生物醫學成像省部共建重大設施實體化,高水平建設好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等。三是搶抓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戰略機遇,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任務,爭取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四是扎實推進國家科研機構實體化,實現學校重大科研平臺優勢擴容增效。
第三,在戰略實施上,匯聚創新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創新聯合體。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聯系著產業需求側,又連接著科技供給側。過去幾十年間,華中大先后孵化出華工數控、華工科技等掌握自主技術的企業。這些經驗讓我們認識到,要把企業需求和學校技術在未來產業科技園里真正進行孵化,采取具有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和攻關方式。
2022年11月底,華中大牽頭的光電與醫療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入選國家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聚焦高端醫療裝備、光電材料與芯片、智能制造三大重點領域,為科研成果與產業之間搭建一個橋梁,真正把成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渠道打通。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未來科技的持續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打造更多像華為、聯影醫療一樣的企業奠定核心技術基礎。
第四,在戰略保障上,規范管理,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以制度建設和規范管理為基礎,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在制度設計上,結合科研工作新形勢,健全科學研究全流程管理機制。在制度執行上,堅持依章依規科學實施、規范管理,破除“最后一公里”障礙。在制度反饋與改進上,根據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制度優化,為開展有組織科研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深入開展有組織科研大討論,總結學校有組織科研的經驗,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奮力實現學校科研事業新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