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華之光,照亮的是中國的科技未來,指引著數代人的科研之路。
鉆研理論、刻苦實踐、開拓進取,這些詞在王大珩身上都有著體現。他是光學領域的領路人,對中國光學領域來說有著數一數二的貢獻;他是實踐至上的推崇者,對于實踐有著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他是發展教育的熱心人,對人才培養獻出了個人畢生的精力。他是"中國光學界泰斗"——王大珩。
漫漫光學路
王大珩于1915年出生于日本東京,其父親王應偉在許多領域成就非凡,是我國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或許是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王大珩從小就保持著優異的成績。從青島禮賢中學畢業后,王大珩進入到清華大學學習,就讀物理系專業。
1938年,努力上進的他考取了留英公費生,前往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專業,開始了他的漫長光學路。在轉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后,王大珩跟隨著名玻璃學家特納教授開始了光學玻璃的研究。在英國工作并獲得了一些成就后,王大珩卻選擇了回國。1948年5月,王大珩乘客船回到了中國。
回國后的他先是到北平研究院所工作,在1951年就受到中國科學院邀請前往北京籌建儀器研制機構工作。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長春光機所)館長、所長后,他的科研之旅也拉開了帷幕。之后,王大珩一直在為中國科學院工作,他對光學領域的學習也在回國后邁入到了新的臺階,中國的光學也因他展開了全新的一頁。
光學科研之就
初在英國的王大珩早已進行了對光學玻璃的研究。在國際著名物理學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創造性地提出了獨到新穎的論點。在英國學術界,他很快小有成就。1945年他研制出的V-棱鏡精密折射率測定裝置,還在英國成為了當時的商品儀器。他也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在英國得到的不凡成績,王大珩對于光學領域已經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回到中國后,在長春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期間,王大珩帶領研制的光學玻璃則成為儀器館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1958年,長春光機所研制出了高精光學儀器的著名"八大件",長春光機所也因此聞名全國科技界。這一卓越的成就也包含著王大珩傾盡的心血與堅持。后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等領域,王大珩和所領導的長春光機所也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國家十分需要大型京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時,即使是在技術條件水平落后的時代,王大珩還是響應號召,親自指導,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堅持,超指標地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這是王大珩對于國防光學工程領域獻力的開始。王大珩不只是理論研究的追求者,更是在親身實踐上作出了表率。1980年長春光機所研制的光學工程在中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中得到運用,這也讓王大珩決定在國防光學工程方面的研究上更加深入。
在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想要占據世界軍事科技絕對優勢時,世界各國都表現出緊張的狀態。當時的中國也注重科學發展,科技界領導人都在計劃著科技革命。在這時,有人建議等到國家條件成熟時再進行革命或者是通過用錢買的方式來獲得高科技。盡管任務緊迫,王大珩也堅持認為,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熱衷教育的實踐者
王大珩自身對于科研的熱愛讓他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對于國家教育的發展,王大珩付出的努力可不少。建國初期,他便與他人一同提議在大學開設光學儀器專業。這一提議后也得到認可,浙江大學成為了最早開設光學儀器系的大學。這為光學儀器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搖籃。
在成立長春光機所之時,王大珩便領導開辦了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訓練班的開展對許多人有著啟蒙,不少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家就是在這里開始了自己的科學之路。后在1958年,他又倡導創辦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對于學院的建設與發展,王大珩也做了許多功課,他親自制定專業,設置學系,并為學生教授知識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