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彥: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以及產業優化升級,紅外熱成像將在工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應用于現代化工業生產中的工業檢測、安全消防、智能化無人化裝備等領域,我們的產品在這些領域也廣受好評。其中,在工業檢測中,紅外熱成像在電力、動力電池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在無人值守的變電站,通過紅外熱成像可以及時發現溫度的變化,提示異常。再比如,動力電池在倉儲過程中如果溫度過高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可以用紅外熱成像來實時監測溫度變化,很多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除了溫度檢測,我們還有紅外氣體成像儀,能夠檢測到甲烷、乙烷等特殊氣體。
中國證券報:除了紅外業務持續發力,公司近年來在微波、激光等多維感知領域開辟新局。公司布局微波射頻業務的思路是什么?
趙芳彥:微波射頻業務是公司的第二賽道,也是公司戰略投入的重點方向。公司在微波領域已建立完整產業鏈,以T/R組件、相控陣子系統及雷達整機切入微波領域,同時在底層的微波半導體方面持續建設核心競爭力。基于上述布局思路,我們在2018年設立全資子公司成都英飛睿,涉足相控陣天線子系統及地面監視雷達整機等微波業務;2021年又收購了無錫華測56.253%的股權,布局T/R組件業務。這關鍵的兩步為公司在微波領域業務打開了發展通道,獲得了寶貴資質,凝聚了技術團隊,并為微波半導體業務的展開和發展構筑了牽引力和推動力。在微波射頻領域,我們已經打開了雷達、衛星通信、工業等多個需求領域,未來將給公司帶來重要增量。
創新驅動 打造新質生產力
中國證券報:你覺得應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公司在這方面有何實踐?
趙芳彥:我覺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驅動。公司是研發驅動型企業,在非制冷紅外成像領域具備完善的技術和產品研究、開發和創新體系,具有較強的產品研發能力、持續創新能力和項目市場化能力。公司已掌握集成電路設計、MEMS傳感器設計及制造、封裝測試、機芯圖像算法開發、系統集成等非制冷紅外成像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及生產工藝。公司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一款像元間距8μm、面陣規模1920×1080的大面陣非制冷紅外探測器,提出行業第一個紅外真彩轉換算法并建立了第一個紅外開源平臺,夯實了公司在非制冷紅外領域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地位。
中國證券報:“人工智能+”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公司有何布局?
趙芳彥:我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以及“人工智能+”為各行各業帶來的革命性改變。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我們非常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方面,我們是做芯片和傳感器的,這本身就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元器件,我們具備多光譜傳感研發、多維感知與AI算法研發等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的落地應用。比如,基于在紅外、激光等感知領域的優勢,公司布局智能機器人終端應用,產品目前主要面向巡檢、畜牧等行業。公司機器人業務綜合應用人工智能算法、SLAM導航避障算法和控制算法等,也在積極開發和應用其他技術手段為產品賦能。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公司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公司未來將如何破局發展?
趙芳彥:隨著紅外“芯”國產化及量產成功,國內紅外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5G通訊、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無人機、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AI人工智能等應用領域需求不斷擴大,國內相關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公司將繼續深耕紅外領域,拓展“單一紅外”到“多維感知”的新格局。紅外方向實現長波、中波、短波三個重要窗口的全覆蓋,激光方向實現激光測距、激光指示、激光照射、車載激光雷達四個方向全覆蓋,微波方向實現硅基和化合物基半導體芯片、組件、雷達整機全覆蓋。打造紅外、激光、微波三大主賽道,做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