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自動駕駛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百度、華為主打L4技術,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比拼自主泊車與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推送更新,蘋果雖未官宣,但也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就此方向,峰瑞資本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討論,并在投資實踐中布局了10余個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及上下游項目。
過去幾年,我們對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態勢的基本判斷,主要是以下幾點:
﹒自動駕駛是汽車行業的未來,對這一點要充滿信心,但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驗證、發展,才能到達L3、L4水準。
L3指有條件的自動化;L4指高度自動化,具體可參照SAE汽車工程師學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分級。按照北美標準,可能未來要發展到Level5,才能實現理想狀態中、無需方向盤的全無人駕駛。
﹒傳感器會早于自動駕駛系統完善前上車,并且會從輔助駕駛開始切入,逐漸積累數據、優化系統和技術,由簡入難,由輔助、半自動,最終實現高度自主、自動駕駛的L4級別。
﹒傳感器維度,始終相信多傳感器融合是自動駕駛的最合理配置,主要傳感器有攝像頭視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
從過去幾年自動駕駛發展的情況看,大量量產汽車已經或多或少具備了輔助駕駛能力,少數品牌甚至有了L3、L4 等級的嘗試,各種傳感器也開始配置到量產車上,不僅有視覺攝像頭,還有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在這篇里,我們就自動駕駛所涉及的傳感器做一些分析,希望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自動駕駛——多傳感器融合背景下的OPA激光雷達
關于自動駕駛的傳感器配置,業內主要分歧是:技術趨勢到底是單獨視覺攝像頭,還是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多傳感器融合。
這個問題之所以很熱,又很有爭議性,首先在于,自動駕駛技術是一個龐大的軟硬件高度融合的技術生態。任何一種傳感器的選擇,不是獨立的硬件選擇,它涉及配套的軟件、算法還有大規模的AI相關的數據積累,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技術生態的選擇。所以,任何一個硬件傳感器的引入,都需要投入大量配套的軟硬件技術,以及長期的大數據積累,要慎之又慎。
另外,提起傳感器配置方案的爭議性,則少不了特斯拉對單獨攝像頭方案的堅持,還有馬斯克對技術輿論的引導。依據公開報道,馬斯克曾直言,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過去和未來都不會用激光雷達。根據財經網的報道:“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經表示,激光雷達就像人身上長了一堆闌尾,闌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無意義的;任何依賴激光雷達的公司都可能無疾而終?!?
1、路線之爭:為什么多傳感器融合未來比單獨攝像頭更合理?
要想分析清楚自動駕駛傳感器的配置問題,回答為什么多傳感器融合未來比單獨攝像頭更合理,我想至少應該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特斯拉為什么堅持單獨攝像頭方案?
首先,我們要清楚特斯拉是個汽車品牌廠,或者叫整車廠。特斯拉在汽車產業鏈的整體定位是整車集成,即選擇汽車行業龐大供應體系(Tier 1)里適合自己整車產品定義的汽車組件,比如電機、電控、機械結構、多媒體等,最后組裝、生產成汽車。
特斯拉 Model S 車型的傳感器方案
(圖片來源:特斯拉官網)
從這個維度看,特斯拉對汽車配件和技術維度應該是“拿來主義的“和“中立的”。那為什么特斯拉會反對多傳感器,特別是激光雷達呢?
問題可能出在激光雷達本身:一個是技術還不完善,特別是能生產符合車規標準的真正固體的激光雷達的企業暫不具備量產能力,另一個問題是激光雷達的價格還沒有低到合理、普適的位置。一言以蔽之,還沒有合適的激光雷達可以上車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