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各國對“中國制造”的貿易保護主義,從中國對外開放那天,就始終如影隨形。不少朋友應該會對入世前每年要與美國續期“最惠國待遇”記憶猶新,美國政府屢屢以此為要挾。
當年我們出口創匯的基礎商品,被動輒展開“反傾銷調查”,這些薄利多銷的商品,每增加一兩個點的關稅,反而真的有可能造成全行業的蕭條。中國外貿就是從那么艱難的歲月里走出來的,由弱到強。
今天固然遭遇到了發達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貿易保護主義逆流,但我們的體格更強健了,產業優勢更明顯了,工具箱更豐富了,問題層次也早就從出口創匯提升到引領產業發展了,自然該有充足的信心應對這些挑戰。
當然,我們也應該要看到,當前一些焦慮也有自己的生成土壤。由于目前新舊轉型的摩擦還在持續,部分行業的生產、就業和消費不斷受到沖擊,很容易會放大社會負面情緒。而經濟畢竟不是自然科學,經濟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主觀認知和行為又會施加反作用力,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對此加以足夠的重視。
不管是對外開放、產業提升還是群眾獲得感,最終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之道還是能夠實現高水平的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打通內外雙循環,提高技術水平,發展產業鏈,一方面做大增量規模,繼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帶動全球復蘇;一方面優化存量分配,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并由此延伸到造福全球。
由上述問題發散,其實還存在著大量西方經濟學解釋不了的情況,如何一遍攻堅克難,一邊總結提煉,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實現形而下開拓與形而上升華的動態聯動,也應當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引領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此,本文由歐盟加征關稅破題,大致梳理了近期中國外貿遭遇到的若干問題。后續還想結合歷史上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及其所帶來的后果,來為當前形勢提供一些借鑒,請保持關注。
來源:底線思維
運營:張經緯
審核:衡盛楠 張經緯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