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晶華微主要產品SoC芯片的工作原理,今天解釋起來可以在教科書上找到:將現實世界大部分物理量,比如體溫、重量等等微弱的模擬信號,通過傳感器采集,由內置的信號放大器放大,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模/數轉換器)將其轉換為更容易處理的數字信號,再將這個信號交由微控制器處理。處理后的數字信號可以通過LED屏顯示輸出,也可以通過和ADC功能相反的DAC(數模轉換器)轉為模擬信號以驅動其他裝置。
醫療健康SoC芯片基礎工作原理,資料來源:晶華微招股書
——看起來是個可以將技術商業化的基礎裝置,而這在2005年時,市場上買不到,教科書上也是空白。
2005年,由羅偉紹帶領的晶華微核心技術團隊成立晶華微,成為國內第一批芯片設計公司,就是希望將高精度ADC等核心技術引入到中國大陸。羅偉紹博士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學專業,創立晶華微之前曾任職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美國美敦力、美國InControl工程師。也正因這種技術色彩,晶華微成立之初就突破了工控HART通訊調節器芯片,其兼容ADI的系列芯片,打破工控行業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這一技術逐步商業化的脈絡中,晶華微曾憑一己之力培養壯大了一位下游客戶——志合電子。
2018年之前,浙江區域的電子秤模組由偉創電子主導,2012年晶華微與偉創電子合作,向其供應智能健康衡器芯片。當年3月,偉創電子的三名員工鄭根花、盧麗敏和楊敏榕成立志合電子,成立后便和晶華微建立了合作關系。
初成立時,志合電子規模尚小,就是晶華微為志合電子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2018年晶華微向志合電子形成的銷售收入僅為297.31萬元,同年5月,晶華微向志合電子提供466萬元借款用作生產經營。同年7月,晶華微還向志合電子增資136萬元,占股40%(2020年9月轉回志合電子實控人)。
晶華微向志合電子形成的銷售收入,數據來源:晶華微招股書,36氪制圖
2018年12月,晶華微終止和原合作伙伴偉創電子的合作。隨后三年,晶華微和志合電子合作越來越緊密。2019-2021年,志合電子都在晶華微前五大客戶名單內,并且2019年、2021年兩年位居第一。
歷經三年發展,志合電子已經逐成為電子秤模組的主要廠商,在浙江區域建立了聲譽。2020年志合電子營業收入達4628.88萬元,凈利潤360.04萬元。增長性的經營業績為志合電子的獨立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年12月,其將晶華微借款全部還清。此外志合電子也在市場上有了更多選擇可能性,根據招股書披露,志合電子也向芯海科技采購同種類芯片,對晶華微不構成依賴。
志合電子營收、凈利潤情況,數據來源:晶華微招股書,36氪制圖
在這類芯片的性能上,“位數”是被用于衡量這類芯片的重要性能指標,例如晶華微的紅外測溫芯片主打高精度、低功耗,具體為24位ADC和8位MCU。這一性能的實現,或可以在晶華微今天的團隊背景上看到其背后思考。
目前,晶華微核心技術團隊由羅偉紹、趙雙龍、李建和陳建章4人組成。其中,技術團隊負責人羅偉紹為實際控制人呂漢泉、羅洛儀的一致行動人,上市前直接持有9.01%的股份;
李建于去年1月加入晶華微為上海分公司任總經理。他擁有產業和學術的雙重背景,曾在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也曾在臺系芯片設計公司Mstar擔任資深工程師,是國內第一個作為第一作者在JSSC發表論文的研究學者;
趙雙龍參與了設計并量產了晶華微的高精度數字測溫芯片、高精度溫控RTC芯片,從初加入晶華微任模擬IC設計工程師,至今已擔任晶華微董事、副總經理;
陳建章亦為晶華微技術團隊核心成員,23歲本科畢業后就加入了晶華微,由模擬IC設計工程師一路晉升至IC設計組長、IC設計經理再到現擔任晶華微監事和資深研發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