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在技術上與國外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并且短時期內難以趕超。
發達國家在高端儀器領域有幾百年的技術積淀,社會對創新的激勵機制也更加合理,這方面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
同其他技術領域一樣,高端科研儀器不僅受制于制造這個單一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制于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生產、市場流通、應用、技術創新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
比如用于分析物質結構和材料微結構的X射線衍射儀,應用廣泛,目前世界范圍內的供應商主要有日本的Rigaku Corporation、荷蘭的PANalytical B.V.和德國的Bruker等公司,儀器本身和附件的精密度和多功能性很高,軟件的智能化程度也不錯。
相對來說,國產產品不僅在儀器本身的技術方面稍有落后,在軟件和附件方面的差異尤其巨大。
某網友對國產X射線衍射儀的評論
其次,國產儀器的零部件不過關。
很多儀器在關鍵部件上采用進口零件,一些無關緊要的部件則用國產替代,但這兩者的落差有點大。
曾經有網友就調侃過,他們單位買過的一臺國產的凱氏定氮儀,一個按鈕開關,一按下去就按不上來了,感覺開關配件就像是地攤市場上買的,質量非常不好,經常是用不了多久,隔三差五就出問題。
而國外進口的儀器,品牌聲譽更好。
配件用的都是知名廠商的產品,雖然價格貴了不少,但穩定性高、重復性好,最主要是省去很多麻煩。
第三,國產儀器的配套和周邊建設很不到位。
買科學儀器跟買手機一樣,也需要重視產品的生態圈,這有點像是iPhone和Apple Store的關系。
國外的知名儀器廠家的產品,并非單一的存在,而是與有很多子公司生產配套的配件和耗材有關聯。
這些都能保證科研工作能在一個標準框架下更加簡便地進行。
經過很長時間的共生,國外品牌間配合的“默契程度”很高,此時突然插進一個國產儀器,自然匹配度不高。
第四,科學研究的用戶圈在國外,限制了國產儀器的普及。
不可否認,科學研究的重心仍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國外的科研工作者使用的是國外的儀器。
當實驗有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喜歡上網發布問題,尋求解答。
用國外儀器的話,大概率會有前人碰見過一樣的問題,有些甚至能直接找到相關的期刊論文,直接提供解決方案。
如果用國產儀器,同樣的狀況恐怕就只能去問廠家的技術支持了。
國外一篇關于核磁檢測的論文,實驗使用瓦里安和布魯克品牌的儀器
第五,科學研究本身具有試錯成本超高的特性。
有很多實驗室,在做關鍵研究時,會要求使用進口儀器和進口試劑。
理由很簡單,如果最好的儀器和試劑,實驗都做不出來,說明是想法不對,那就直接不用繼續嘗試了。
反之,如果不用最好的儀器和試劑,那么當實驗做不出來的時候,到底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想法不對嗎?
恐怕就沒人能說準了。
所以,與其花時間糾結后果,還不如一開始就從根本上用大家都認可的儀器設備來得省心。
有鑒于此,國內的科學家只要錢足夠,大都更愿意掏錢買進口設備,留給國產科研儀器的預算很低,進一步減少了國產科研儀器的“出場”機會。
惡性循環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