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作為應用大省,芯片需求量巨大,但相比北京和長三角,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的頭部企業還是比較少,在行業里有影響力的企業不夠多,產業聚集度和產業鏈完善方面不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副院長馬博分析,要高質量發展廣東的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招商引資方面必須下功夫。
對標廣東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目標,部分地市也在推“政策”、強“招商”。在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表名單中,項目落地地市涵蓋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等,其中,東莞在去年出臺16條政策支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廣州今年提出成為打造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核心承載區,等等。
在各地的“招數”中,相較于產業政策支持,營商環境也是重要一環。“清溢光電項目在去年12月簽訂合作協議,兩周后取得首個地塊,66天取得規劃許可證,并成為佛山市畝均投資強度最高的產業項目。”佛山市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說,南海區一直把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生命線,全力以赴為項目提供最優服務、創造最好環境。
南海區已先后引進信揚科技、匯芯半導體、鴻浩半導體等項目,自主培育出華特氣體、希荻微電子、聯動科技、佛智芯微電子等企業,覆蓋半導體產業的材料、設計和封測等環節,初步形成了“小而精”的南海半導體發展模式。今年4月,該區還設立了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投基金,一期規模1.2億元。
“2021年,我也曾站在這里,拿著手機拍過幾張照片,那時還是雜草可齊腰、牛羊在吃草的田園景象。”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飛回憶,增芯項目經過了9個月土建封頂,12個月首臺套設備搬入。在增芯的光刻機到來之路上,光刻機到達白云機場后,僅用15分鐘就完成了通關,再由卡車運至增芯項目工廠。
“一年內拿地、開工、裝機,充分展現了敢為人先的‘增城速度’。”廣州市增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增城踐行“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的承諾,為增芯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作為廣州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的兩極之一,增城相繼布局增芯、越海、廣東微技術工研院、中微廣州等骨干項目,覆蓋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和平臺等關鍵環節。
當然,政府的助力只是產業發展的一方面,關鍵還是平臺或者企業練好自身內功。“去年9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中試線正式通線,項目建成后,將具備6-8英寸氮化鎵晶圓生長、工藝制備、封測等全流程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這個項目投入非常好,目前平臺發揮的作用還不夠。”馬博說。
“圍繞這個平臺要培養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行業的相關人才,而這就急需平臺作支撐,并有充沛的高水平的師資。人才的支撐不是虛的,不是我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就能來,要依托這種有影響力的平臺吸引一些人才。同時,政府也能給予人才相應的福利待遇。”馬博表示,中試線如果跑通運行得非常好,將與企業合作來建生產線。
在產業政策、營商環境的加持下,一批批優秀人才也在涌向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成長組全國總排名第七的光為科技,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的創始人就是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每年有大量的錢投給研發,還引進了大批海外的工程師、博士。”光為科技工作人員陳澤說。
如今,光為科技已成功研發和量產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高速光芯片、3D感知光芯片以及超低能耗光模塊等系列產品。“我們現在被國家超算中心列為了它的單一來源采購,也通過了一系列的驗證測試。”在陳澤看來,廣東整體的產業發展環境是很好的,“只要我們發展到它應允的條件,兌現是一定沒有問題的”。
文、圖|記者 許張超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