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儀器和科研試劑的發展之路上,既有歐洲企業“小而精”的作坊模式,專攻一個高精密零部件或加工技術,卻能傳承百年,年產值只有1億至2億美元,但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技術壟斷;也有美國“資本+”的航母艦隊模式,如賽默飛、安捷倫等行業巨頭,手握數款核心“航母”產品,通過收購和并購等方式,不斷增加各種“艦艇”產品,占據了全球行業的龍頭地位。
如今的上海科學儀器和科研試劑行業,盡管門類較為齊全,也具備一定中高端產品的突破能力,但普遍規模較小。對此,《上海市促進科學儀器和科研試劑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培育5家以上細分賽道科技領軍企業,同時支持企業發展壯大,開展收購、并購和國際化發展。
從“小而精”的細分賽道冠軍,到“大而全”的行業龍頭,上海科學儀器和科研試劑企業如何找準定位?
“科學服務第一股”是如何煉成的
2020年登陸科創板的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稱為“科學服務第一股”。這家成立于華東理工大學宿舍、由6名80后學生創立的公司,成立伊始就致力于變革中國科學服務業。
“如果科研人員所使用的科學儀器及耗材、科研試劑都依賴進口,那么國家還怎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回憶起20年前的行業狀況,泰坦科技總裁張慶坦言,當時國內的科學服務行業積貧積弱,“如果一家公司能堅持以解決實驗室的難題為主業,哪怕是點滴的改變,對科研人員來說都是巨大的幫助”。
泰坦科技以自主高端試劑品牌Adamas切入市場,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不斷拓展產品及服務領域,逐步構建了涵蓋科研試劑、科學儀器、實驗耗材、實驗室建設與智能設備、科研信息化、特種化學品及相關專業技術服務的實驗室一站式服務模式。
如今,泰坦科技已擁有Adamas-beta(高端試劑)、Tichem(特種化學品)、 General-Reagent(通用試劑)、Titan Scientific(實驗儀器、實驗耗材)、Titan Scientific Lab(智能實驗設備)、Titan SRM(科研信息化)6個自主品牌,產品規格達數百萬種,并實現了對于985和211工科高校的全覆蓋。
2011年,泰坦科技推出了自主開發的科學服務平臺“探索平臺”,為客戶提供產品展示、購買、訂單管理及實驗管理等功能。“實驗室里的需求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體化、一系列的需求。”張慶說,“隨著科技前沿領域的快速變化和迭代,科學服務行業需要加速整合,形成從研發生產制造到落地產業應用的綜合性平臺。”打鐵還需自身硬。“目前,國內在色譜溶劑、氘代試劑等重點領域已經能夠實現同量同質同工業穩定性的國產替代。”張慶表示,在高純超純試劑、高端酶等高端科研試劑領域,“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
“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吸收國際一流企業的發展邏輯、產業銜接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建立產品服務體系。”經過多年行業深耕,泰坦科技已經探索出一條以“產品創新+基礎設施”雙核驅動的科學服務之路。
“面對‘卡脖子’,不能等別人卡了我們才有感覺,要跟隨行業發展步伐快速前進。”頭頂“科學服務第一股”的光環,泰坦科技一方面通過持續的創新研發,以及高標準研發制造基地的建設,加快創新產品開發和自主品牌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以自主品牌為核心,依靠技術集成能力的提升和智慧倉儲物流、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應用,帶動第三方品牌在內的專業解決方案集成。
從一個產品到一系列產品,從產品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實體商品到服務平臺,泰坦科技高舉高打,走出了一條符合行業特色的“擴張”之路,也為“小而散”的科學儀器領域帶來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找準賽道,先培育細分領域龍頭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在科學儀器領域,上海只有強技術企業,沒有高產值企業。”市科委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建設處張露璐坦言,“這些企業人數不過百人,產值最多一兩億元人民幣,這就是該行業的特色。產品門類眾多,不同儀器之間可謂隔行如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