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最早的表演舞臺是劇場。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科幻劇本《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創造了“Robot”一詞,并奠定此后經久不衰的機器人與人類斗爭的故事框架——無知無覺的機器人承受著人類的重重奴役,直到某天被注入人類情感與自我意識,覺醒后憤然暴力抵抗。次年同名話劇在布拉格上演,劇中邪惡、反控的機器人并不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鋼筋鐵骨模樣,它們用化學物質制造,外表與真人相差無幾。
7年后,機器人第一次在電影里亮相——《大都會》里仿照人類設計、周身用金屬打造的機器人瑪利亞,冒充女主角蓄意激化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最后被得知真相、怒不可遏的工人們棄于火海。
影片還表現了工業時代人類對大機器既崇拜又懼怕的雙重心態——無所不在的大工業機器威嚴雄壯,相比之下工人們就像匍匐其下的螞蟻,又像9年后《摩登時代》里重復扭緊六角螺帽的卓別林。工人們受到機器人瑪利亞的造反蠱惑后一哄而上砸毀機器的情節設定,是工業時代早期盧德主義思潮(排斥新技術和新事物)的延續,那時工人們認為是大機器搶占了工作,于是盲目地、大規模地破壞工廠里的機器設備。
瑪利亞之后,機器人角色一度沉寂,這受限于人們對機器人的狹隘想象以及科學技術的實際發展。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是《魔鬼博士》、《科學怪人》、《科學怪人的新娘》等科幻恐怖片,在當時人們眼里,弗蘭肯斯坦這種肖似人類的人造生物遠比笨重、泛著金屬冷硬質感的大機器更可怕也更具吸引力。同時,發軔于20世紀初的現代航天科技取得實質成果,電影導演的目光自然被神秘的外太空吸引,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開始頻繁登上電影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