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標準體系。將36項合格評定國際標準全部等同轉換為國家標準,已發布94項國家標準、136項行業標準,統一規范了評價依據。
6.國際合作互認體系。共計加入21個認證認可國際組織,對外簽署13份多邊互認協議和121份雙邊合作互認安排。此外,我國已與3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雙邊合作關系,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便利化安排。
(三)發展數據。
1.證書數
截至2018年底,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193.7萬張,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64.3萬張,自愿性認證證書129.4萬張。證書總數比2017年底增長10.5%。
2.企業數
(1)獲證組織:62.5萬余家;(2)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效證書涉及企業:73569家(其中,境外企業5352家,境內企業68217家)。
3.機構數
共有認證機構481家、檢驗檢測機構3.9萬余家;獲得認可資格的認證機構171家,獲得認可資格的檢驗檢測機構10439家。
我國累計頒發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證書、獲證組織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產值超過2700億元,成為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
(四)工作成效。
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對外開放貿易,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保障質量安全方面。
切實發揮強制性認證實施市場準入的“保底線”作用,有效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了消費者利益。我國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以來,燈具產品的抽查合格率由32%提高到94%,汽車兒童安全座椅的抽查合格率由不足10%提高到97%。
2.提高供給質量方面。
切實發揮自愿性認證促進質量提升的“拉高線”作用,在百萬家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在智能馬桶蓋、電飯鍋、智能家電等消費品和醫療保健、養老、金融等服務領域推行高端品質認證;在食品農產品行業推行有機、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在機器人、北斗導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在各地運用認證認可手段培育“浙江制造”“深圳標準”“上海品質”等區域質量品牌,帶動了產業和消費提質升級。我國單位GDP的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數為69.85張/10億美元,獲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有效率達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促進綠色發展方面。
大力推行節能低碳環保認證認可制度,開展溫室氣候排放第三方核查審定,多措并舉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2016年11月,國務院下發國辦發[2016]86號文件,決定將目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經對獲得認證的節能、節水產品測算,“十二五”期間累計節能2.2億噸標準煤、節水390億噸。積極探索有機認證助力精準扶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機制,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有446個擁有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企業;全國129個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中,有45個來自貧困縣。
4.促進對外貿易方面。
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國際互認范圍覆蓋占全球經濟總量90%以上的區域,為我國大量產品、服務出口提供“一次檢測,一次認證,全球通行”的便利化服務。以電子產品為例,每年有6萬多家中國企業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安全認證測試證書(IECEE-CB),平均降低出口成本1/3以上。以食品為例,“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覆蓋的食品貿易占全球食品貿易總額的65%,我國加入該組織互認體系后,每年有4000余家食品企業從中受益。
5.服務政府職能轉變方面。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采用認證認可方式替代原有審批許可方式,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促進了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轉變。近年來,認監委會同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鐵路、消防、安防、司法鑒定、知識產權保護等認證認可制度,有效提高了行業管理水平;此外,還有北京市海淀區、遼寧省大連市、廣東省江門市等地方政府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得認證的政府部門達2000多個,顯著提高了管理服務效能。
(五)強國指標。
為準確研判我國認證認可在國際上的發展地位,科學指導認證認可強國建設,國家認監委從2016年開始組織開展認證認可強國評價指標研究,構建了相對科學、系統和完整的指標體系。
1.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包括認證認可強國指數1個一級指標,制度建設、服務發展、產業實力、創新驅動、國際影響、基礎能力6個二級指標,法律法規、制度供給,貿易促進、安全保障、社會治理,產業規模、質量效益、服務輸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專業主導、機構任職、國際互認,機構建設、人才培養16個三級指標。
2.指數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