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航天事業逐漸從傳統的服務國防、探索太空,轉變為服務人類、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熱點。快舟十一號計劃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飛,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落戶武漢。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吸引了來自社會資本、產業、技術等各方面優勢力量源源不斷地匯入。
從2015年我國發射第一顆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到今年初“快舟一號甲”火箭“一箭三星”純商業發射成功。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蓬勃發展。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將超過1.7萬億元規模,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將達8000億元。
日前,第三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行。與會專家紛紛就商業航天項目合作與技術發展態勢等開展研討,攜手助力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再上新臺階。
社會資本多元運作
今年初,完全按照市場方式運作、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標志著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邁出嶄新步伐。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號中型固體運載火箭,計劃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飛,快舟家族將再添一員得力干將。
“快舟十一號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能夠進一步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總經理查雄權說,除了在火箭產品研發上注意成本控制外,快舟十一號還將采用機動發射和新型測控等方式減少費用,簡化衛星與火箭之間的測試環節和過程,并搭載多元商務手段,通過買保險,降低火箭發射失利后的成本,使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性價比得到了綜合提升。
“快舟”系列火箭的騰飛,催生了商業航天產業精準落地。今年4月份,我國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開建,吸引了來自社會資本、產業、技術等各方面優勢力量源源不斷地匯入。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率先入駐,一期總投資約17億元,建設運載火箭總裝總調中心;計劃于2018年建成投產,將形成年產20發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及試驗能力,預計今后兩年內,每年可實現產值15億元。
“發展商業航天,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三方積極性。”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表示,由航天科工、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武漢市政府投資平臺及其他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長江航天產業基金,將主要圍繞產業基地內的商業航天、軍民融合、雙創等領域開展投資,首期募集資金25.8億元已經到位。
預計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為代表的近150家企業將入駐園區,實現年產值300億元。這些領域的優勢企業將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里大有作為。
“互聯網+”創新思路
“跨界”“融合”“互聯”“共享”——在“互聯網+”時代,航天發射、衛星應用等領域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正在重新建立。
由于沙漠、山脈和海洋等環境因素,全世界一半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信息匱乏限制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為此,航天科工提出建設“虹云工程”,以天基互聯網接入為主要目標,基于低軌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統,與現有通信系統相輔相成,為“互聯網+”戰略實施和產業化發展搭建信息交互平臺。
“以‘虹云工程’為代表構建的天基互聯網,將是具有廣闊前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支撐平臺,有助于培育‘互聯網+’航天新興產業。”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云工程總設計師向開恒告訴記者,該工程是我國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衛星的低軌寬帶互聯網接入系統。小衛星、低軌和寬帶的組合設置,完全契合商業發展需求。
按照規劃,“虹云工程”被分解為“1+4+156”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計劃在2018年前,發射第一顆技術驗證星,實現單星關鍵技術驗證;第二步,到“十三五”末發射4顆業務試驗星,組建一個小星座,讓用戶初步體驗;第三步,到2022年實現全部156顆衛星組網運行,完成業務星座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