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運行管理、績效評價,農村、社區等基層基本公共服務,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務,研制300項以上標準,健全公共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重點領域標準體系。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緊貼政府職能轉變,開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宣傳貫徹和培訓,利用網絡、報刊等公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協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實施。開展100項以上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加強政府自我監督,探索創新社會公眾監督、媒體監督等方式,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實施的監督,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標準實施評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基礎標準研究,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理論方法體系。
(五)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化工程
編制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體系規劃,建立面向未來、服務產業、重點突出、統籌兼顧的標準體系,支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推動各行業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
圍繞集成電路、高性能電子元器件、半導體照明、新型顯示、新型便攜式電源、智能終端、衛星導航、操作系統、人機交互、分布式存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數字家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新一代移動通信、超寬帶通信、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審查等領域,研究制定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標準,制定相關標準1000項以上,推動50項以上優勢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提升國際競爭力。搭建國產軟硬件互操作、數據共享與服務、軟件產品與系統檢測、信息技術服務、云服務安全、辦公系統安全、國家信息安全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國家網絡安全審查技術標準體系并試點應用。發布實施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工作行動計劃,創建20個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示范城市(區)。開展標準化創新服務機制研究,推動“科技、專利、標準”同步研發的新模式,助力企業實現創新發展。
(六)智能制造和裝備升級標準化工程
圍繞“中國制造2025”,立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需求,制定智能制造和裝備升級標準的規劃,研制關鍵技術標準,顯著提升智能制造和裝備制造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保障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關鍵術語和詞匯表、企業間聯網和集成、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化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智能傳感器、高端儀表、智能機器人、工業通信、工業物聯網、工業云和大數據、工業安全、智能制造服務架構等200項以上標準。搭建標準化驗證測試公共服務平臺,重點針對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務5個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組織編制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制修訂2000項以上技術標準。聚焦清潔發電設備、核電裝備、石油石化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航空裝備、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深潛和極地考察裝備、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安全生產及應急救援裝備等重大產業領域,開展裝備技術標準研究。重點制定關鍵零部件所需的鋼鐵、有色、有機、復合等基礎材料標準,鑄造、鍛壓、熱處理、增材制造等綠色工藝及基礎制造裝備標準,提高國產軸承、齒輪、液氣密等關鍵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壽命標準指標。加快重大成套裝備技術標準研制,在高鐵、發動機、大飛機、發電和輸變電、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等領域,建立一批標準綜合體。結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發揮地方積極性,加大推動裝備制造產業標準化試點力度。通過產業鏈之間協作,開展優勢裝備“主制造商+典型用戶+供應商”模式的標準化試點。組織編制《中國裝備走出去標準名錄》,服務促進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
(七)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工程
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建立層次分明、科學合理、適用有效的標準體系,基本覆蓋新型城鎮建設各環節,滿足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