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改革重點領域,研究編制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組織制定相關標準700項以上。加快制定用于指導和評價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量化指標、測算依據、數據采集、監測與評價方法等基礎通用標準。加強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資源配置、管理評價以及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配套的標準制定。選擇10個省、市開展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推動標準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應用和實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標準化水平。建設一批新型城鎮化標準化示范城市,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支撐和促進新型城鎮化規范、有序發展。
(八)現代物流標準化工程
落實《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系統推進物流標準研制、實施、監督、國際化等各項任務,滿足物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
完善物流標準體系,加大物流安全、物流誠信、綠色物流、物流信息、先進設施設備和甩掛運輸、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等物流業發展急需的重要標準研制力度,制定100項基礎類、通用類及專業類物流標準。加強重要物流標準宣傳貫徹和培訓,促進物流標準實施。實施商貿物流標準化專項行動計劃,推廣標準托盤及循環共用。選擇大型物流企業、配送中心、售后服務平臺、物流園區、物流信息平臺等,開展100個物流標準化試點。針對危險貨物倉儲運輸、物流裝備安全要求等強制性標準,推進物流設備和服務認證,推動行業協會、媒體和社會公眾共同監督物流標準實施,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積極采用適合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國際先進標準,在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物流等優勢領域爭取國際標準突破,支撐物流業國際化發展。
(九)中國標準走出去工程
按照“促進貿易、統籌協作、市場導向、突出重點”的要求,大力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支撐我國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服務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戰略目標。
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船舶、農產品、玩具、紡織品、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優勢、特色領域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平均每年主導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500項以上。圍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按照《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的要求,以東盟、中亞、海灣、蒙俄等區域和國家為重點,深化標準化互利合作,推進標準互認;在基礎設施、新興和傳統產業領域,推動共同制定國際標準;組織翻譯1000項急需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英文版,開展沿線國家大宗進出口商品標準比對分析;在水稻、甘蔗和果蔬等特色農產品領域,開展東盟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在電力電子設備、家用電器、數字電視廣播、半導體照明等領域,開展標準化互聯互通項目;加強沿線國家和區域標準化研究,推動建立沿線重點國家和區域標準化研究中心。
(十)標準化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以整體提升標準化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推進標準化核心工作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發揮好標準在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及產業發展、行業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支撐作用。
圍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和標準制修訂全過程管理,推進標準化核心工作能力建設。整合優化技術委員會組織體系,引入項目委員會、聯合工作組等多種技術組織形式;建立技術委員會協調、申訴和退出等機制,加強技術委員會工作考核評價。推動標準從立項到復審的信息化管理,將標準制定周期縮短至24個月以內;加強標準審查評估工作,圍繞標準立項、研制、實施開展全過程評估;依托現有檢驗檢測機構,設立國家級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50個以上,加強對標準技術指標的實驗驗證;加快強制性標準整合修訂和推薦性標準體系優化,集中開展滯后老化標準復審工作。
圍繞標準化知識的教育、培訓和宣傳,完善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標準化專業學歷學位教育,推動標準化學科建設;開展面向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化專業知識培訓;開展面向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標準化技能培訓;開展面向政府公務人員和社會公眾的標準化知識宣傳普及。實施我國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育計劃,著力培養懂技術、懂規則的國際標準化專業人才;依托國際交流和對外援助,開展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標準化人才培訓與交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