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時龍: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我晚上經常跟他們電話會議,大家一起學習知識,分享讀書或者生活的體會。
比如拿防疫來說,現在學校一個實驗室只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工作,那么每天到底哪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進入實驗室?大家自己討論研究。他們考慮的比我還周全,比如說都有哪些形式的實驗,需要依賴哪些資源或者平臺,每個屋子怎么排?他們都是共同決策,最后拿出大家都認同的合理方案。他們展現了對公共事務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生還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比如我從他們那里知道一個詞,叫“帶貨”,他們告訴我李佳琦和薇婭,重點是他們在思考成功帶貨對科研的啟發。他們說,如果要把一件事情做好,除了你本身的一些能力素質以外,你的平臺一定要達到一個level(水平)之上,或者說至少在一個閾值之上,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正反饋”的作用。因為網絡迭代速度很快嘛,今天20個人來聽,每個人帶兩個親戚或者朋友,那么第二天就有60個人來聽。所以大家最后的結論是,要增加平臺的反饋頻率,把組會從一周一次變成了一周三次!(笑),從提高反饋頻率開始,進而提高實驗室效率。
記者:其實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你如何看待一名導師的作用?
潘時龍:我做導師其實最重要的一點,不僅僅是帶他們做科研,更是思想的引導。每個人都有不可取代的地方。老師的作用不是告訴他你應該這樣那樣,或是在旁邊給他鼓鼓勁,我們應該給他們樹立志向并強化信心,讓他看到自己有能力在某個領域去做到最好。
這也跟我的個人經歷有關,我大一大二學習的時候,就跟高中學語文數學一樣,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直到我進了清華的實驗室,有一位特別關心年輕人的導師,讓我發現此前掌握的知識可以立刻和一些前沿的尖端科研關聯上。尖端科技并不遙遠,我變得特別熱愛科研。如今我也是一樣,我們有責任去引導更多年輕人,讓他們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出來,去為國家為社會做有價值的事情。
全球每年只有10人獲獎的IEEE專業學會國際獎學金,我所指導的學生就有7人獲獎。團隊還獲得了“挑戰杯”全國特等獎、“創青春”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IEEE微波理論與技術學會學生設計競賽一等獎等等。在科技強國的路上,一名青年的力量還是太小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身為教師的我,要把“1”變成“N”,把“我”變成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