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這些挑戰性的研究經歷,丁老師充滿自豪:“清華人就應該有一種精神和能力,要么不干,要干就干與別人不一樣的。”
▲丁老師在棉花成套設備展覽會門前
教學改革
進行科研的同時,丁老師也在精儀系教學管理及學生工作崗位上做出過貢獻。為了讓高年級學生盡早投入到科研實踐當中,鍛煉獨立思考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他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新開并主講了以實踐為主的“測控系統電路設計”課。對于這門新增的課程,學生們充滿興趣、反應強烈,在新清華上發表了“終于知道什么是科研了”的感想。課程改革效果也獲得了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海峽兩岸共同召開的教學成果交流會上,專家們對丁老師提出的“實踐教學也能出創新成果”的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幾屆同學參與研制的教學裝置獲得過校級實驗設備成果一等獎,并在其他高校得到應用。這些課程改革實踐也為他日后到系里分管教學工作,開展教學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位謀事
根據工作需要,丁老師轉換到了系主任位置,他積極為精儀系的發展服務,出謀劃策,做實事。他團結系領導班子成員,黨政共同努力,提出并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精儀系創立的 “溫暖基金”, 解決過不少教職工看病來不及交押金的困難;為獎勵課程評價結果列全校前10%的教師而設立的系級優秀教學效果獎,聯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本系教師自編的教材及組織申報成功的校級教學成果獎,為老師晉升職稱、學校教學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撐;打報告建議學校派基礎課任課教師短期出國學習,提升了師資隊伍質量。也曾向當年分管外事的副校長建議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得到支持后積極與德國教授聯系。也曾多次向人事處建議采取分類評正高職稱,突破了影響精儀系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據悉,得到成功實施,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些措施至今還在延續執行。
▲為國際合作辦學赴德向Heinzl教授贈送清華禮品
學生是朋友
70年畢業至90年代初,丁老師先后做過三屆學生班的輔導員和級主任工作:1970年入學的第一屆工農兵學員5個班,1985年入學的本科5個班,1990招收的碩士研究生班(精儀研零班)。這幾個班級的特點各不相同,但丁老師一直將學生視為朋友,真誠相處,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有些學生至今都與他保持密切聯系。首屆工農兵學員進校時,除一個老工人班學員年長些外,其余都與他年紀相仿,而且經歷和經驗比他還豐富,有些發憷。但相處一段時間后發現,絕大多數都是真想來學知識,尊敬師長的。于是丁老師就和他們一起去北京第一機床廠開門辦學、頂班開車床,一起野營拉練,經常促膝談心, 解決實際困難。相處融洽,相待平等。事實也證明,這些學員畢業后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了才智,做出了成績,其中不乏佼佼者。
1985年入學的同學思想活躍,善于學習,但社會經驗不足。丁老師常用過來人的體驗和他們平等交流、互勉互助,使他們在遇到復雜形勢時能把控自己,平穩渡過。不少同學至今一直心存感激,慶幸遇到了恩師。
1990年入學的研究生來自五湖四海,除本校畢業的還有一部分外校考來的,有的同學開始時有些不適應。但丁老師通過該班自己指導或原來當過級主任的學生做工作,很快形成了一個團結友愛,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曾被評為校級優秀研究生黨支部的集體。
晚晴自樂
2010年光榮退休以后,丁老師一直保持著與科技部門、高校或企業的聯系。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曾經的任職經歷以及豐富的科研經驗,讓丁老師依舊閑不下來:高校博士答辯與教學研討,部門及企業科技項目評審,還有工程教育認證等會議,常找他去幫忙“把關”。盛情難卻下,丁老師作為學習機會盡量參加。在討論會議結論時,他往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拔高也不貶低,并能中肯地向被評方提出改進建議。科學嚴謹的作風和為人謙和的態度 ,常得到同行專家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和稱贊。在該享天倫之樂的年紀尚能發揮余熱 ,樂在其中。丁老師戲稱為“晚晴自樂”。
▲丁老師在教學和科技項目評審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