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院系調整后,全面學習蘇聯。學生按專業學習課程。但蘇聯的教育體系是嚴格的,教學管理是嚴密的,專業訂有教學計劃,規定應學全部專業課程。講課需由教學小組通過教學的學時與教學大綱。老師講課必須嚴格地完成計劃的日程。而考試是采用口試制,學生考試時,先抽簽,抽完自行準備半小時。口試時兩個以上的教師聽其答辯,老師不時再提問,最后給出成績。當時的學制較長,是五年制。但我感到蘇聯的體系更重視實踐環節,教學計劃中就有“認識實習”一個月,“生產實習”一個半月,“畢業實習”一個月。每種實習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認識實習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專業,培養學生對專業的了解與熱愛。生產實習要求學生以工長的身份處理生產中的問題,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技術問題。而畢業實習要根據畢業設計題目的需求去工廠進行調研和搜集資料。實踐環節的另一方面是重視設計。像我們光學儀器專業的就要做光學設計、機械設計和儀器設計。
后來我又到英國做高訪,了解到英國大學的教學體系。英國大學規定的是三年,加上在高中有一個A-level 一年,實際也是四年。但在英國大學的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只有念碩士才學到專業課。他們的專業課學時都不多,主要講授基本原理及專業內容介紹,告訴你何處可查到何資料,最后可取得 MSc. Degree。我也在德國考察過他們的教育制度,他們理工科學制為五年,有一年在工廠實習,也很重視實踐,最后拿到“文憑工程師學位”。
我曾于 1991 年在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講授一門暑期專題課。了解到美國的教學體系和我在大學學習時基本相同,全部采用學分制。我講的這門課,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選,但要付學費,因此學生對做作業和考試都很重視。學生都認真做題交作業,很怕課程不及格,拿不到學分。其次是提的問題較多,比較活躍。我想學生思想活躍,啟發創新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的誠信態度也比較好,做習題很少發現有抄襲的。更令我感動的是有一次我們期中考試,突然拉起火災警報。我讓大家不要慌,待我去探聽是否真是失火了。我雖離開現場,學生仍若無其事地答卷,也并未出現抄襲或討論。待我探明是一場虛報后,他們都按時交卷,這種誠信精神和不愿失去所應得的學分的態度更使我感到我們的教育如何育人、如何培養誠信精神、如何提高人的素質要比我們教的業務內容更為重要。
總的感覺,蘇聯與德國的工科重視實踐環節,學制長,基礎打得好。比較一下我們文革前的學生,我感到學生的外語水平差,雖學了不少俄語,但無鍛煉機會。幾年后沒有用大多都忘記了。但實踐知識學得多,不像現在的學生外語水平要比過去要好,閱讀不成問題,經短期訓練就可在技術上與外賓交流。另一點是計算機運用較為熟練,愿做數字模擬。這是他們的優點,但實踐環節過少,學了光學設計,你問他“這透鏡是怎么做出來的?”他啞口無言。
我感到我們的教育制度仍受前蘇聯的影響較大,前蘇聯當時完全是計劃經濟,大學內專業分得很細,像現在的精密儀器、光學儀器專業在歐美的大學中都是沒有的,只有研究生才會選此類有關專業,他們的研究生大多來自物理系或電機系,基礎較好。
02 關于研究生的能力培養
我一直認為培養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能力,包括創新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做什么題目并不重要,不可能課題做了幾年就成為此領域的專家,也不可能將來就一定繼續做這方面的工作。但學生發表論文從培養能力的角度是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在國際著名雜志上發表論文也能表明他的工作具有創新性。著名雜志登載文章一定要看你的文章是否在原理、方法或技術上有所創新。只是描述了你做了什么工作,或者照葫蘆畫瓢有點改進,一般是不會刊登的。只有數字模擬而無實驗結果的文章也是不會登的,對于工科的學生,一定要做出實際的成果。數字模擬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它可預知可能的結果。但你的模型或假設的邊界條件如不符合實際,將導致你的結論錯誤。因此要有實驗數據加以證實。學生做工程性課題,所做的設計一定要有理論根據。
研究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幾年鍛煉肯定是提高一大截。因為研究生一定要大量閱讀前人所做的工作并加以分析提煉,找出自己的工作方向。研究生被要求寫一些文章,他的寫作、邏輯思維、表述方法、文字簡潔性均會有所提高。至于表達能力,我們要求學生經常匯報他的工作,就需要做 PPT,要求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工作講得讓聽眾了解,這點我感到很重要。我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學術會議,看到一些外國學生和學者講述的真是引人入勝,而我國學生以前甚至將文章全部投影在屏幕上,照本宣科從頭到尾念一遍,效果極差。有人說外國學生知道七、八分,能講出九、十分,我想這是與他們的培養有關的。美國一些大學在研究生階段有一門課叫 Speech(演講、演說) 可以選。我以前覺得又不是學法律、政治,這是為什么?后來了解,課程內容包括如何做 PPT,講述時如何起、承、轉、合等一些技巧。我感到這種訓練很重要,學生畢業后總要對別人講述你的工作,不能葫蘆中有貨,像個茶壺似的倒不出來。
03 關于學術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