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深遠。褚君浩的父親褚紹唐先生是中國著名地理教育家、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第一位地理教育學碩士生導師。兒時,父親經常帶他去虹口公園看星星、看月亮,給他講天文學知識。在父親的影響下,褚君浩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小發明。五年級時,他將兩塊透鏡和一片硬紙板組合在一起,自制成簡易的望遠鏡,這是他第一次通過自己的雙手觀測浩瀚的星空。母親的叮嚀,則如同一根“風箏線”般,將他個人的事業和祖國的科技發展緊密相連。在褚君浩受邀到德國從事研究期間,母親在越洋電話和信件中念叨最多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中國。”
院 士 問 答
思維和創新是科研的靈魂
作為一名熱心科普的科學家,面對不同的受眾,褚君浩總有辦法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述紅外光的神奇。他為不同聽眾群體量身制定科普報告:面對中小學生,他喜歡講科學家的小故事,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面對社會大眾,他聊科學常識,也聊“物聯網”等最新科技動態,解讀公眾對科學問題、社會現象的疑問;面對公務員、產業界人士以及各行業領軍人士,他講高科技發展趨勢,從光電信息獲取聯系到智慧城市建設,從光電能量轉換聯系到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城市。
因此,他對年輕科研人員,對中小學生都有自己的建議——
問:您最看重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哪些特質?
答:思維和創新是靈魂。我經常問學生,“你有什么新的東西加進去?”“你為這個課題做了什么貢獻?”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有創新能力、是否能提出問題、是否有新的點子,這些決定他的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我現在也在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保持思維的活躍度。比如ChatGPT很熱門,我也去研究了一下,請它寫首描寫天氣炎熱的詩,問它“褚君浩是怎樣的人”等問題,看它怎么回答,來分析它的生成內容的特點和優缺點。
科研工作還必須勤奮。科學研究往往需要花時間才能看到成果,在這個過程中,目標一定要明確。
問:作為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院長,您認為該如何保護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
答:童年時間保持對萬物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如今,孩子們的學業壓力大,給他們“留白”的空間又很少。老師不應該把知識點下放,不要把高年級的內容提前灌輸給低年級的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是做了十道題,把知識點掌握得很牢固,可以靈活運用;笨的學習方法是做一百道題,但不會變通。孩子們應該出于興趣,自由探索其他知識,而不是被禁錮在以應試為導向的題海中。
問:業余時間,您有些什么愛好?
答:欣賞音樂。我最喜歡的英文歌是“You raise me up”,中文歌是《我和我的祖國》。它們的歌詞有著深刻的內涵,每一段都圍繞著主旋律重復,但每一次重復又有著變化。這很像我們做科研工作的過程。最近,我也在試著寫一個曲子,反映科學家如何克服困難,不斷取得突破。

褚君浩簡歷
1945年3月 出生在江蘇宜興
1966年 畢業于上海師范學院(現上海師范大學)物理系,被分到上海市梅隴中學當物理老師
1978年 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先后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84年12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
1993年 7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 正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獲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章、第十四屆上海市大眾科學傳播杰出人物、首屆上海統一戰線崗位建功十大楷模、上海市科普創新杰出人物獎、2017年度“感動上海人物”等多項榮譽,并被多家媒體譽為“心系科普的院士”。
●發表學術論文800余篇,專利100余項,出版專著6部,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3次、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