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傳承先輩精神、響應時代號召”的團隊宗旨,近年來,團隊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形式,多次組織師生奔赴延安革命圣地,通過參觀革命舊址、學習黨的發展歷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響應黨的號召,團隊研究生始終心系黨和國家,不斷汲取奮進力量。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團隊通過微信公眾號策劃了“學習建黨百年史,黨史故事‘儀’起講”專欄。該欄目每期邀請一位團隊教師或優秀校友、研究生,深入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的關鍵歷史時刻:從黨的誕生到南昌起義,從長征的艱辛到遵義會議的轉折,再到澳門的回歸,共推送系列文章40余篇,全面展現了黨的輝煌歷程。
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團隊師生重溫了黨的光輝歷程,激發了師生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激勵著師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時代的偉大征程!
在團隊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下,團隊畢業生懷揣著堅定的責任感與崇高的使命感,紛紛以實際行動在關鍵崗位上建功立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團隊畢業生鐘昭祺就職于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航電所。因為從中學起就使用QQ,她對騰訊有著深厚的感情。剛考上研究生時,她就對導師陳曉龍教授說:“將來畢業后,我想去騰訊工作。”在陳曉龍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讀研時,她順利進入騰訊實習,并拿到了優秀實習生稱號。畢業時,她本可以進入騰訊工作,但這個內心堅定的女孩卻放棄了騰訊的高薪,選擇了投身軍工事業——入職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航電所。
飛機試飛時,有時需要測試技術人員一起參與試飛,因此試飛測試是具有很高危險性的工作。但是,鐘昭祺到試飛院后,積極參加試飛任務,在海南試飛現場一待就是兩個多月。
“我去試飛院出差時,看到航電所內有一個英雄墻,上面貼了20多位因為試飛而壯烈犧牲的烈士,其中3位是西電的畢業生,最年輕的一位僅26歲。”陳曉龍教授說,“我出差都能看到英雄墻,我想鐘昭祺肯定也知道試飛的危險,但她毅然選擇了試飛院,這充分體現了西電畢業生身上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談及當初的選擇,鐘昭祺說:“在西電7年的學習經歷,不僅讓我收獲了知識和能力,西電光輝的校史與紅色基因,也堅定了我將個人事業與祖國航空發展融為一體的信念。選擇試飛院就是為了國防情結的薪火相傳。”
如今,在試飛院航電所,她擔任著多個機載雷達試驗項目課題的主管,利用研究生階段培養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她用專業知識和細致耐心完成一次次的試飛測試任務,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專業精神,一次次披荊斬棘,用行動踐行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錚錚誓言!
“導師平等的姿態、溫和的態度,讓我深感被尊重”
采訪中,當談及導師,團隊研究生們講了很多難忘的故事,言語中流露出崇敬與感動。
“我常常覺得,老師比我們努力,比我們來得早,比我們回得晚。”博士生張碩巖說,實驗室學生一般是晚上10點到11點下班,但陳老師經常深夜11點還在工作。
研三學生王英權記得有一天深夜11點半,他去樓下拿東西,恰好碰見提著包正打算下班的陳曉龍教授。看見他后,陳教授就問起他最近一個實驗的情況,獲悉他遇到難題后,陳教授就與他一起想解決辦法。此時,他看到陳教授的家人已經打電話催他回家了,但陳教授并沒有著急走,而是與他在原地探討了好長時間,想了好幾個解決方法。臨走時,陳教授還對他說:“我明天回復你,看咱們能不能把這個事情解決掉。”
盡管這件事已過去了兩年多,但王英權始終記得這個夜晚:“我感覺老師的工作態度以及認真程度,真的是遠遠高于我們,讓我受益匪淺。”
陳曉龍教授指導學生時的認真嚴謹,也讓王英權印象深刻。
“科研工作中,我們做的工程實踐多了,有些顯而易見的東西就會默認它是常識,比如,在微波領域,我們一般認為線纜越粗,它的性能就越好。”王英權說,有一次實驗中就遇到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問題,導致研究工作進展停滯,當時陳教授強烈建議他去做一個實驗,通過實驗數據來證明這個常識,這樣才能說服非微波專業的合作方。于是,他按陳教授的建議做了實驗,將實驗數據清清楚楚擺出來后,果然更輕松地說服了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