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懷在采訪中直言“創業好辛苦”
“我一輩子做了很多創新,包括科學技術創新、管理上的創新等。創新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要做好忍耐的準備。”在“廣州大學生創業創新”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執行會長劉人懷與學生分享道。今年76歲的劉人懷至今仍活躍在科研及社會工作的一線。他對板殼力學、復合材料和管理學的研究仍在繼續,近年來還參與了神舟飛船、殲15艦載戰斗機的研制。
在“雙創”浪潮下,劉人懷也加入了“創業”大軍,他領銜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2013年正式落戶廣州科學城,目前已完成了中試,處于推廣階段。談及風投、資本等時髦話題,院士直言“創業好辛苦”。
科研生涯:參與多個大型壓力裝置的研制
“自然界和工程界,大多數物體都是由板和殼組合而成的,我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制造出最合理的、最能承受載荷的結構。”在給大學生演講的間隙,劉人懷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58年的科研生涯,劉人懷在固體力學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表及壓力容器的計算是劉人懷最為擅長的應用研究領域。早在24歲時,他就研究出精密儀器儀表——扁球殼跳躍彈性元件的設計理論,為我國精密儀表的設計提供了基礎。我國許多大型壓力裝置,比如第一臺大開口加氫反應器、第一臺雙層套箍式超高壓容器、第一臺大型儲液罐網格式頂蓋、第一個高壓固定式熱交換器、第一臺高壓尿素合成塔、第一個高壓聚乙烯反應器的試制生產等,劉人懷都有參與。他還先后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神舟飛船和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的科學研制工作。
除了國家大型科學項目的應用研究,劉人懷在理論研究上也不斷取得新突破。日前,他帶領的30人科研團隊,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纖維增強先進復合材料及其結構失效機理的多尺度力學研究,在驗收時被評為“優秀”結題項目。
劉人懷解釋說,這個項目是針對有缺陷的復合材料進行的系列研究。“我們在復合材料的生產工藝上還存在缺陷,因此,研究復合材料在多大的缺陷下還能使用,成為當今工業制造上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