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障特種設備運行安全。
強化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建設。優化特種設備監管信息化建設基礎和應用環境,推動國家與地方監管數據互聯互通,增強數據分析和信用管理功能,完善全國統一的特種設備信息公示查詢系統。加強特種設備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高安全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推動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開展風險分級管控,從源頭上系統辨識風險、防控風險。完善生產單位、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資格信息等特種設備基礎數據庫。以電梯、氣瓶和移動式壓力容器、叉車等為重點,建立健全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管理追溯體系。推動特種設備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科學嚴密、反應及時的風險防范系統。完善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進一步提升鍋爐節能環保水平。
加強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治理。嚴格落實特種設備生產和使用單位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健全特種設備風險管控、隱患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完善雙重預防體系、標準、規范。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場所、重點設備的監管和隱患排查,確保安全規范使用特種設備。扎實推進特種設備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深入開展危化品相關特種設備、油氣長輸管道、起重機械、電梯、電站鍋爐、大型游樂設施等安全隱患專項治理和“回頭看”。建立重大活動、重大項目特種設備安全保障工作機制。適應科技創新和能源變革需要,加強和完善對涉氫特種設備的監管。加強特種設備事故預防、調查處理、統計分析與應急能力建設。
完善特種設備安全保障市場化機制。積極引入商業保險等市場化手段,鼓勵電梯、氣瓶等特種設備生產和使用單位投保相關保險,發揮保險的他律和風險分擔作用,推廣電梯按需維保、“物聯網+維保”,探索“保險+服務”模式。推進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改革,突出市場監管部門檢驗機構的技術支撐和公益性保障屬性,做優做強檢驗技術機構,有序引入社會檢驗檢測力量作為補充。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自檢工作,提高特種設備安全檢測和服務能力。
(四)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創新生產用工業品監管制度。根據生產用工業品的用途和市場交易特點,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采取認證檢測等方式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推動企業建立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督促落實產品質量出廠檢驗、自主排查和主動報告風險隱患等制度,鼓勵企業投保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完善CCC認證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認證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強制性產品標識制度,按照不同風險等級分別采用第三方認證、自我聲明等多種符合性評價方式。
加大消費品安全監管力度。推動企業建立主要消費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記錄重點環節過程信息,實現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可追溯。健全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加強大中型客貨車、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兒童用品、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召回管理,強化重大案件調查與召回后續監督工作,完善缺陷產品召回技術支撐體系。完善產品傷害監測制度,拓寬監測信息采集渠道,增加監測點,推進產品傷害預防干預。完善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提高質量安全事故人身傷害賠償標準。
提升產品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完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改革完善抽查模式,實施抽查目錄動態管理,優化抽查技術方法,加大聯動抽查力度,提高流通領域抽查比率,強化對質量失信企業的跟蹤抽查,提高不合格產品發現能力。強化監督抽查后處理,及時封存不合格產品,嚴防流入市場。加強CCC認證目錄內產品監管,加大對無證出廠、銷售CCC認證目錄內產品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質量低劣、違反強制性標準、存在安全風險的產品,堅決防范和遏制質量安全事故。強化棉花種植、交售、收購、加工、銷售、承儲等環節全鏈條質量監管,保證監管棉、儲備棉等纖維質量安全。強化工業產品質量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制度。根據安全評估結果,制定實施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加強對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的重點產品監管。
(五)提高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
加強消費教育和消費警示。針對新型消費領域維權熱點,提高消費者自我預防風險、依法維權能力。加強消費投訴信息分析,及時發布消費風險報告。推行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建立健全消費后評價制度,減少消費領域信息不對稱。綜合運用比較試驗、認證檢測、消費體察、服務評議、調查點評等方式,及時發布消費警示。